阅读历史 |

第三十七章 明代朝鲜战争(3 / 3)

加入书签

棉布,几乎没有丝绸,如果是绸缎被面这样一晒的话,肯定是要变性的,而梅咏雪顶喜欢那种经过几个时辰的晾晒后,棉花纤维在阳光的用下散发出来的那股味道。

渐渐地,冬天到来了,这一天,东家也来了,梅咏雪连忙给他倒了一杯茶,东家拿着茶杯,查看了一下铺子里的情形,勉励了几句,之后一时无事,便和大家聊起生意经来。

“前面那条街上原本的文具铺刚刚歇了业,孙老板说要换成饮食铺哩。”梅咏雪笑着说。

东家微微一皱眉:“他家本来是卖绒线的,觉得不好做,便改了文房四宝,这个也不容易赚钱,如今又要做饭食的行当,就没有一个能够干久长的,成天换营生,原本的人脉经验都抛掉,以为换一个地方就一定能打出井水来,当真是卖了儿子招女婿,只图热闹。”

梅咏雪心中顿时一动,倒不是为了东家这个“做生不如做熟长期坚守”的经营理念,在后世也有“换行不换岗,换岗不换行”的说法,这是职场实力积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,同时换岗又换行,等于把之前的经验全都断掉,完全从头再来诚然能够表现出魄力,然而却是十分艰难的。不过东家那句“卖了儿子招女婿”却是很有意思的,她差一点就脱口而出“卖了女儿招媳妇”。

荆不弃说道:“最近的粮价好像又涨起来了啊,明明今年冬天还可以的,运河没有那么早冻上,十一月才成了冰坨,漕粮也都运进来了,可是粮价却比去年冬天还要高,孙老板莫非是因为这个缘故,所以要开餐馆么?可是米面这样贵,大家还不如在家里自己烧饭来得便宜。”

张德懋叹了一口气:“年轻人啊,还是不晓得太多的世情,这不是要打仗了吗?自古有云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’,大军要出征,征调粮食当然会造成市场上的粮价波动。”

荆不弃这一下更纳闷了:“既然是帮助朝鲜打仗,那就应该就地筹粮,我们出了人,她们那边总该出粮食的吧?我就没看到过帮人干架还得自己带饭的,找帮手的总得管一顿饭吧?”

东家毕竟信息渠道广一些,摇头道:“不是这样简单的,我听粮铺的郑老板说,之所以要从国内调粮,是因为朝鲜那边已经没有粮食了。要说平壤本来是有存粮的,可是平壤不是已经落到日本人手里了吗?所以那几万石的粮食当然也就归了倭寇,然后说安州有许多许多粮食,转过头来又有人说安州一石粮食也没有,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是如何,那边如今整个儿全乱套了,那可真的是‘兵荒马乱’啊。所以就必须自己携带粮食,否则几万大军到了那里找不到食物,那就不用倭人来打,我们自己就全完了。”

梅咏雪点头:“确实是啊,朝鲜那个地方很小的,回旋余地不大,想藏粮食都藏不住的,而且经过这一场大战,别的且不说,估计朝鲜的农业肯定是崩溃了。”

东家看向梅咏雪的眼神含着赞赏,这个青年人真的是很不错,踏实肯干,人俊嘴甜,待人充满了真诚的关切,在这里十年了,没出过大毛病,举凡认识的人没有说他不好的,尤其是又颇有些见识,看问题往往一针见血,如今的北京城里担心的不是柑橘涨价,而是粮食涨价,如果这仗多打几年,大明的家底可就耗尽了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